我国博物馆事业飞速发展,带动了展览展具行业的发展,一大批展览公司、科技展品制作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形成了相当数量的展览展示专业机构。然而我们发现,不论是博物馆或科技馆,展览建筑多么千姿百态,展览的风格和结构框架都很相似,在展厅里的展览,形成了很相似的所谓“千馆一面”的局面,总结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科学大纲+展陈设计的传统模式
大型博物馆历史悠久,是所有同行羡慕的“明星”和榜样,加之社会对大型传统博物馆的信任度,无形之中成为新建博物馆的学习模式,以下这些内容使之更加明显。
1)以展品为中心
一些大型博物馆或展品丰富的中型博物馆的展览主要以展品为中心,展品的知名度常常大于展示陈列本身,这类博物馆的宗旨是展品的收藏、保护和解读性陈列,有极强的艺术馆+文物历史馆的展览特征,的确是具有大量收藏的博物馆效仿榜样。然而,大量新建博物馆缺少高价值的展品,甚至是零展品起步,这就必须以内容优先,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设计展览。
绝大多数的展览,不仅缺少展览理论与方法的保证,也没有展示核心技术的技术支撑。因此,在明确展览主题目标的基础上,除了大量的内容和大家熟悉的传统展示形式方法的组合式设计外,就是建立“展品+大纲内容”的简单结合方式,基本上属于传统博物馆展示模式,即大纲+艺术渲染+专家把关的模式。
那么,对于这一类展览,自然中心®在展览核心技术的方法中,强调对大纲内容、主题目标和展品以及展览设计经验和方式方法,进行切实可行的分析,运用展览核心技术Model的应用,建立展览大纲内容与展示功能和空间关系的技术分析,即展览展示释意体系,包括展览愿景和主题分析,展览功能与空间分析,展览策略规划与设施规划中的技术路径分析与技术手段。这些应该是大纲编写专家、博物馆人和规划设计师共同参与的分析工作。
2)专家撰写的大纲
一般来说,大纲是由专家撰写的。然而博物馆所涉及的专业领域较多,对展览有所了解的专家却很少,而且还有专业本身的禁锢。专家拥有深厚的专业知识,但没有展览规划设计和展示核心技术的理论支撑,能够提供的是以自己的理解为主导的展示大纲。在这种情况下,博物馆一般都是依靠一些博物馆的馆长或展陈专家进行指导和把关,这可能是造成“千馆一面”的一个重要原因所在。
聘请的专家和评委大多来自大型博物馆,这就意味着基本上会延续这些大博物馆的展示标准,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博物馆特别熟悉对展品内容的解读和形式的发挥,但对一些零藏品的博物馆展览,对于那些社会需求型的科学馆和行业馆缺乏经验,常常沿用自身的经验,形成一套“大馆带小馆”的模式。在这一设计理念下,会出现下列问题:
• 大纲主题与内容不匹配。这种例子很多,以“演化”主题为例,展示内容说的是地质时期的动物化石分类,展览的最终呈现基本上就是动植物标本的展示。
• 大纲论点信息的来源问题。常会见到一些内容是网上搜的,无法确认信息的准确性,或有些展览的单元分量和尺度不统一
• 不注重展示内容对观众理解与兴趣的功能分析,不注重展示内容在展厅中的展示风格的体现,更不用说展览与空间的搭配问题
3)大纲与展览设计者的思维矛盾
我先来举两个大纲和展览设计者思维矛盾的典型例子。有一天,一个设计者拿来一份甲方极为满意的大纲读本,文字内容简练,用十个墓葬将一个城市历史勾画出来,题目是这个城市的历史发展。设计师问我如何做,他说只展示墓葬就能说明历史了吗?这就看出大纲编写者和设计者之间的思维差距了。另一个例子是关于一个自然保护区的博物馆,大纲中罗列了上百件动植物名字,设计师问我如何展示生态多样性主题?标本非常少的情况下,如何说明物种多样性?
这些问题实际上是设计师没有把握到展示内容的重点和思路,以及对展览主题目标的理解和详细解读,如墓葬之间的发展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可展示的连接内容?在展览中突出展示环境与生物之间、植物与动物之间的关联关系,和生存适应的分化动力等。如果专业大纲到展览设计的衔接中有进一步阐述,就能使设计师更有设计方向了。
在展览设计的众多环节中,设计师的方法是有限的,这是因为在很多细节上缺乏细致地分析,而这些分析不是凭空想象的,也不是只凭借展陈大纲就能圆满完成的。大纲设计者应把每一章节编辑的思维依据和想法,重要知识点、信息点、与展示主题相关联的重点内容,以及核心技术、规模、场景、体验、互动等作出详细说明,或制作相应的需求书。
因此,展陈大纲与展览是一个完整的有机体,既需要进行多次的专家审议,更需要与设计师进行数次的沟通和商榷,展陈大纲编写者甚至还要参与到展览各个过程的指导与监理工作中来。大纲中的部分内容也不是一次性写好的,如讲解词和教育活动的编写,应该是在概念设计完成时开始的,而在大纲编写开始时期无法做到与展览相匹配,这项工作实际应该是大纲编辑者与展陈设计师完美配合的结果,由大纲撰写者根据概念设计成果与实际情景需求进行编写。如果没有具体要求,仅仅是大量“范围性”或“大思想”的设定,最终结果就是设计师根据自己对大纲的理解进行“工匠式”的统一设计风格,形成展览“千馆一面”的效果。
2.传统的招标体系定式
展馆的招标属于建筑建设体系的一部分,基本限定了展览公司必须遵循的原则,由于这一特点,招标环节对展览各个阶段的成败就十分重要。换句话说,招标书中要写明各环节的工作内容,但由于展览专业与建筑专业的不同,这些要求往往很“大范围、大框架”化,无法对中标者有实质上的专业约束。例如大纲编写要求中明确重视目标设计,却很少要求编写者对主题单元名称进行设计说明,没有明确各个环节的衔接方式,对大纲概念的理解和设计思路的具体需求,确定知识点或信息点、中心展品、主要内容的功能、各展项所占空间面积、摆放位置等。与此同时,概念设计招标应向细化设计者明确诸如展厅光环境、重点功能展项、互动展项定位、展示内容和设计要点等需求。
近年来,由于博物馆与招标单位的共同努力,加上一些有实力和经验的公司建议,招标文件中的条款越来越细致,对展览规划设计与制作的工作内容提出更高的要求,但招标中的弊病仍然严重影响展览队伍的选择,原因有很多,以下两条非常重要:
• 博物馆展陈标书与建筑装潢范畴不清晰,对内容和展示核心技术没有正确的认知,导致大量非专业公司参与其中
• 对展示科学内涵的理解薄弱,使招标过程过分强调展陈大纲的作用,忽视展览本身最需要的愿景规划、策略规划、设施规划以及展览运营保障体系的建立
此外,博物馆专家和领导对效果图独有独钟,这可能是国人对画面效果的直觉追求所致,但随之产生的对画面制作效果的极致追求,刺激着展陈公司在画面布局方面下功夫,甚至效果图的多少也会影响招标效果。试想,如果设计师将3m的空间放大到6m,画面是否更加敞亮与合理?如果把一个20cm的展品放大10倍,再解释说是全息投影,你能否考虑到造价和可行性问题?你是否在短时间内只会把精力全部放在翻阅这些精美画面上?这些真的值得思考与反思。
3.设计师的思维定式
展览公司的设计师多以绘图背景者居多,基本方法是将展陈大纲的内容进行“充分地背景放大”,如大型喷绘或大型影像展示,配以“专用展柜式”设计思路,进行“工匠模式”的设计。虽然展厅看似简洁大方,但缺乏大量有内涵的展示内容和效果。一般说来,这种展陈方式很普遍,但的确阻碍新型展览形式的创新与发展。这里的我们可以分析几个存在于设计师当中的主要问题:
• 设计师是否全面理解大纲内容,在主题表现、哲学思维、社会功能方面有哪些设计?
• 设计师是否有能力将理解的科学内容在展厅中完整地表现出来?是否有成熟的实际路径与方法?
• 设计师是否有科学和文化背景?科学不仅需要艺术表现,更重要的是与展教结合的文化解读
• 设计师是否能够制作指导每个环节工作的需求书?如大纲对概念设计的需求书,概念设计对细化设计的需求书等
为建立全面信息和主题明确的设计方向,展陈大纲设计者应向概念设计者提供“展览功能与空间分析区块图”,概念设计者应向细化设计者提供全部展览的细化设计需求书和故事线分析详细解读文件。为解决这些问题,自然中心®在展览愿景规划工作的基础上,对展陈大纲的功能作用做出如下界定:
• 在展陈大纲中,除专业准确性外,还应强调每一部分的重点展示,包括知识点或信息点,重点发掘与主题相关的内容,中心展项的内容和功能,概念设计与细化设计,以及设计制作与运营管理之间,均应制定有详细指导的需求书
• 展览的愿景规划和展陈大纲应该有展陈理念和方法的分析,展陈大纲也应将博物馆研学教育规划纳入其中
• 在展陈大纲与展览之间搭建一个专业性的沟通渠道,包括展览专业技术人员,以及大量核心技术要求与方法
• 建立展陈大纲答疑制度,确保大纲满足科学准确性和时代性的要求